2)第361章 和谈条件_在三国的非咸鱼生活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  会像一根刺一样的顶在整个江东军的腰眼上,巴丘的周瑜有什么异动,陆口方面的守军可以随时察觉,江东想要再次西进背刺,也必须先解决掉在身后的陆口守军才行。

  不然随时可能被陆口的守军威胁自己的后方粮道的。

  至于长沙和桂阳,能谈就谈,不能谈就算了,不着急。

  反正条件是定下来了,剩下的就看诸葛亮去磨嘴皮子了。

  这些事情商量完了,小军议也就结束了。

  剩下的事情,基本就是各回各家徐庶坐船顺汉水而下,继续回武陵去主持荆南的工作,同时准备配合诸葛亮去跟江东谈判。

  诸葛亮则是带着张溪,一路南下,先回成都,做一些必要的准备。

  刘备会先召见诸葛瑾,传递愿意和解的讯息,但具体怎么谈,还得让诸葛瑾去跟诸葛亮,以及江东的周瑜,张昭等人扯皮。

  刘备不会管这些,他会在汉中在带上几个月,安定人心后,才回成都去。

  就这样,诸葛亮带着张溪,以及准备回巴西去的张飞,准备回鱼复的陈到一起,先回成都。

  张飞,陈到跟张溪的关系那是真的铁,毕竟都曾经在一个军营里混饭吃,一路上有说有笑的,反倒显得诸葛亮有点像局外人。

  而且吧,这一路上,张溪也确实有点在躲着诸葛亮。

  主要是这个死鱼头没事儿就跟张溪讨论,关于是否可以在荆州益州地区推行“科举制”的问题。

  特么这问题要人命的,好吧!

  现在的世道,依然还是世家独霸天下,寒门艰难挣扎的时代,你推出“科举制”,就那点寒门士子的数量,怎么帮你去对抗庞大的世家豪族?!

  哪怕你对荆州和益州的控制力再强,士卒掌握的再多,现在推出“科举制”,世家们最多也就是不合作,不出仕而已,根本不可能来配合你的,你的“科举制”不过是一张废纸而已。

  而寒门.这年头寒门能出人才的概率实在是太低了,没法指望他们撑起两州的军政事务的。

  诸葛亮却表示,这事儿我也明白。

  诸葛亮的想法,是把“科举制”作为“察举制”的一种补充,地方选材还是采用“察举制”,“科举制”只是作为“察举制”的最后一道考核项。

  毕竟,“察举制”在地方上推荐上来的人才,每个人的才能都不一样,怎么才能快速的确定哪些人适合哪些岗位呢?!

  那就分科取士,同时根据一场考试的成绩来分定座次。

  一来呢,可以帮助诸葛亮快速选拔人才,使用人才,二来呢.自古文无第一啊,这种方式,也是分化世家之间关系的一种手段。

  当然,最重要的是,诸葛亮打算把“科举制”的牌子先打出来,并且有意把“科举制”放在察举制的最后一个决定环节,无形中也是抬高了“科举制”的地位,为将来“两制并行

  请收藏:https://m.lshu.cc

(温馨提示: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,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)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